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为什么现在家校矛盾越来越大家长一点小事就投诉甚至是  > 明明都是为孩子好,学校和家长咋都成了“受害者”?

明明都是为孩子好,学校和家长咋都成了“受害者”?

原创 左玮 底线思维

左玮

观察者网专栏作者

有关“课间圈养”的话题仍在网络上持续发酵,舆论却开始呈现出一些吊诡之处——家校双方皆认为自己是“受害者”或“弱势方”。

近日,作者就此与全国各地多位家长、教务工作者、专家深入交流“课间10分钟”这个话题,聊一聊“圈养学生”的痛点难点。

01泾渭分明的家长:“野点又何妨”VS“文明休息”

前几天,就读于广西某小学的小阳就“课间10分钟”问题,将学校投诉至区教育督导组。他的观点十分明确:“课间10分钟应该完全属于孩子。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们课间下楼活动,为什么禁止学生去操场、篮球场或乒乓球场自由活动,都把他们限制在教室内外。”

督导组在查证后对家长解释:“课间10分钟时间短,主要用于喝水、上洗手间和调整状态。为了不影响下节课以及因热身不充足可能引起运动意外损伤,故不建议学生课间进行篮球、乒乓球或跑步等剧烈运动”,“课间有室内操、眼保健操,大课间有跑步、健身操和学生自由活动时间”,“学生每天校内户外体育运动在1小时以上”等等。对此,小阳家长表示:“不满意”、“建议让学生们可以下楼自由活动十分钟。”

随着“课间圈养”话题扩大,诸如此类的质疑和投诉此起彼伏,各地政府办公室、“领导留言板”和12345热线处理家长意见的频率也在节节攀升。其中,家长最担心的是“课间圈养”影响孩子身心健康,且有极少部分已将孩子不良状况(近视、肥胖、脊椎侧弯、厌学等),直接归因于学校“课间圈养”。

但是,和上诉观点持相反态度的家长亦非少数。在本次受访家长中,很多家长表示“没听孩子说过老师占用课间休息”、“哪有网上说的那么变态”、“课间10分钟本来就不适合敞开了野”、“可能我们班主任是铁头娃吧,经常敞放”。

小果是郫都区某小学学生,家长对老师要求课间10分钟“文明休息”的表示理解。“大课间和体育课经常锻炼玩耍,内容也很丰富。”同小果家长一样,很多小学家长指出,除了大课间及体育课,学校还有足球、棒球、篮球等兴趣班,延时课(下午3点30分-5点30)时报了兴趣班的孩子还有额外的体能锻炼。“我觉得每天户外运动是足够了的。”此外,还有家长认为,课间10分钟绝不能完全属于孩子而没有教师约束。“我孩子是班上安全委员,常常听到他讲课间同学们背着老师干的奇葩事,很多行为极其异想天开和不安全。”

与我最初预料的不同,对于学校禁止学生课间10分钟出教室玩闹,不少受访家长表示赞同。一部分源自“多做几道题,放学才有去补课班/兴趣班的时间”,另一部分则因为了避免“内部纠纷”——“现在孩子都太金贵了,我既不希望自己孩子受伤,更害怕孩子玩闹把同学弄伤。”成都小学生小石的家长举例,自己儿子和同学课间追逐拉扯,两人摔倒,同学的一颗门牙磕掉了一半。“对方协商后,一家负责一半。昂贵的补牙费是一方面,后面的几次复查,双方家长还要一起去医院,所耗的时间精力是另一方面。”

但让人惊讶的是,小石与对方家长,双方家长与学校“互相理解、各退一步”的做法,如今在部分地区算不得绝大多数——越来越多家长因为孩子之间的玩闹磕碰产生矛盾,甚至上纲上线。孩子在上海读书的一名家长吐槽:“你如果在我们家长群蹲个一年半载,就能看到没有老师盯梢就熊得飞天的熊娃。看到因孩子之间推搡、起冲突就发疯‘这是校园欺凌’的家长。看到周末晚上像甲方爸爸一样,要求老师立即解释孩子身上磕碰淤青的家长。所以,发生不让学生下楼,却让学生戴头盔上学这些事,难以理解吗?”

跳皮筋、捉迷藏,这些80后常玩的课间游戏会就此消失吗?

02 课间10分钟的定位,是否被舆论妖魔化?

我们换个角度,再来看看教育者们对“课间10分钟”舆情的想法。

“家长受舆论影响,担心自己孩子也被‘圈养’,有疑虑是正常的。一些建议意见也有可取的地方。”一名教师对我说,“但部分家长和社会大众对‘课间10分钟’存在误解,甚至那10分钟在互联网不断放大中被“妖魔化”了。”

首先,网络声音中,“拖堂”和“厕所规划”是受到热议的两大原因。某教育集团校长表态:“很多人说是老师拖堂造成的,这个不太成立。小学生的单节课内容体量很小,30分钟以内足够讲完”、“也有人说憋尿是学校厕所规划不合理,我怀疑质疑的人很多年没进过校园了”。但也有中学教师坦言:“中学生确实无解,课业负担大,中学生自愿或被自愿在课间写作业。就算放松,也是聊追剧、漫画游戏或者玩玩手机(中学没有明令禁止强制带手机)”。

也有一些“拖堂”似乎来自误解——这源于孩子表述是否准确以及家长的理解:对于一些家长反映的,孩子们提到“下课后,上一堂课的老师不走,下一堂课的老师也会提前几分钟到”现象,有教师解释,“并不是拖堂,部分学校确实会有这样的要求。第一是有些孩子下课后要问问题或改错题,老师会留在教室内几分钟;第二是学校要求监管无断层无死角,上下两节课老师要交接,保证教室内至少有一名教师能看到绝大多数孩子的活动情况。”

其次,不少教育从业者表示,网上很多人对“课间十分钟”的作用存在误解——“课间10分钟”的初衷,是让孩子做好课与课之间的休养衔接。由于课间休息时间较短,本身不具备承担体育锻炼和集中玩耍的效能。

“孩子可以起来拉伸一下身体,休息放松、喝水或上厕所。让孩子锻炼身体和玩耍,主要集中在40分钟的大课间,以及每天的1节体育课。很多小学,大课间加上体育课活动时间、自然科学课观察花草动物时间等,室外活动是大于两小时的”,“还有说课间10分钟,学校要求学生只能钉在座位上不能动,做手工或者写作业,可能有极个别地区个别学校存在这种情况,比如上海北京某些教育特别卷、孩子又格外精致的学校。但用个例替代普遍显然是不合适的。”

长期出入深圳各学校开展活动的国家心理督导师王女士告诉我:“体感深圳的小学占用课间的情况并不明显,初三高三应该普遍。”成都心理服务中心的张老师,与深圳的督导专家有同样的感受。她还补充到:“我感觉这几年还好了很多,很多学校是落实了教育局要求的‘两操’、‘每天室外1小时’和‘每天一节体育课’的。”

学校大课间活动

但退一步说,即使“课间10分钟”不承担锻炼玩耍功能,是上下节课之间的放松与衔接。但为何孩子们课间都在教室里,而不能在外放松?

对此,受访者们指出,学校从来不会明令禁止学生们在课间做什么,但几乎每个学校都会禁止学生们在走廊或楼梯间追逐打闹。除了少部分学校要求上下两节课教师交接,大多数学校则是安排老师或大队委学生巡楼,并以此设置了班级“红黑榜”——在走廊或室内追逐打闹、大声喧哗是要被扣分的,久而久之,学生们也习惯被“圈养”在室内了。

“因为学校里发生的安全事故,大多数都源自追逐。”一位班主任疲惫地说:“再严格管理,依然会有意外发生。其实管理学生是很容易的,凝聚家长共识才使我疲惫——这个孩子又抓挠到那个孩子,那个孩子又不小心绊倒这个孩子了。如果课间10分钟完全放任不管,意外事件和家校矛盾只会成倍的增长。那更不用上课了,天天扯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算了。”

那走廊上不能追逐打闹,课间10分钟孩子可以去操场吗?

“据我所知,很多小学1-3年级都在低楼层,其余在高楼层。很多1、2年级的孩子,下课铃响就冲到操场上了。但3楼以上,我们确实不建议孩子们下楼玩耍。”一名老师回答。另一位主科老师补充:“而且,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课间剧烈运动。低年级低楼层的男孩喜欢一下课就冲出教室,我们会提醒注意安全但不会制止。也有学生喜欢课间做眼保健操或眺远,女生们课间更喜欢聚在一起,聊天放松。”

如此看来,部分家长或社会舆论是混淆了“课间10分钟”和“大课间、体育课”。但即使撇开被误解的“课间10分钟”,学生“大课间”、“体育课”和“自由活动时间”的举止越发受限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
“不只是大课间,还有其他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活动,也能少则少、限制越来越多。比如,像几十年前学生集体重走长征路、集体野炊露营之类的活动,我想现在绝对没有几个校长敢组织。”

此外,值得关注的是,多位受访者表示,近期不管是“00后老师留遗书后自杀”还是“课间10分钟圈养”,媒体关注越多,越在短期内产生

相关推荐: